本报讯(记者 杜莹) 近日,浦口生态环境局联合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南京晓庄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共同建成老鹰山碳通量观测塔,开展森林公园碳通量观测研究,通过精准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与排放动态,为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这是南京市首个,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面向城市森林碳通量监测的观测塔,标志着南京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领域迈出新步伐。
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该观测塔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的目标,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因此,准确测算森林碳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被誉为“南京绿肺”的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其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度高、植被类型丰富,对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此次建设的观测塔将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展二氧化碳、水汽、能量等通量的长期、连续、立体监测,为评估城市森林在碳中和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碳通量观测主要采用国际公认的涡度相关技术,通过架设在观测塔上的高频超声风速仪和红外气体分析仪等传感器,实时测量大气垂直风速与二氧化碳浓度的脉动,进而获取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净交换量。这种方法是当前测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最直接、最精准的测量手段。
浦口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碳通量观测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老山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维度。后续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充分利用观测塔设施,做好二氧化碳、水汽、能量等通量的长期连续立体监测数据积累;依托高校在生态建模、卫星遥感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化数据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动观测研究与示范推广协同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两山”转化新路径,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业内专家指出,森林碳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类似碳通量观测在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已有近20年的成功实践,研究表明,该保护区年均封存5300吨碳,相当于33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附加值。随着国家全面推行碳排放双控制度,加快构建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双碳”制度体系,南京此次建设碳通量观测塔恰逢其时,将为城市绿色发展和气候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