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端午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16-06-07 10:00      点击量:131272



  端午的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老南京端午节的习俗分时段进行


  端午节光吃粽子就可以了吗?错,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锅里煮出来的鸡蛋,据说这个吃法叫“压顶”,可以整个夏天都不生疮;老规矩讲究给婴儿戴上“老虎肚兜”,可不受各种禽兽和毒虫的伤害;正午时,还要“晒端午”……,有趣的是,端午习俗贯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时段进行,不可搞错。


  天亮插艾驱邪,挂“蒲剑”斩妖






  端午节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要插两棵艾草和两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种邪气,“蒲剑”是“斩妖剑”。传说唐代的魏征梦中斩蛟龙,用的就是草蒲剑。从此以后,各种瘟神恶鬼妖魔邪怪,见了草蒲就害怕。另外,家家要在堂屋当门的屋顶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条)悬挂一张钟馗画像,用以撵鬼辟邪。


  上午挂“艾虎”画符


  房门上挂“艾虎”:老南京们要在房门特别是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就是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起,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画符贴门上:要用红笔黄纸画些辟鬼符咒贴在门上。辟鬼符多种多样,诸如:用红笔在黄纸上画一个“”(音吉)字。传说人死变为鬼,鬼死变,人怕死鬼亦怕死,把这种符贴在门楣的上方,鬼就不敢进家伤人。也有的画“五雷镇宅”符贴在门楣的正上方,妖魔鬼怪见到这种符,就立遭五雷击顶之灾。


  给婴儿戴上“老虎肚兜”:传说真的五毒,见了彩印的花老虎脚下踩着五毒,就会吓跑了,故孩子戴上老虎花肚兜,夏天可不受各种禽兽和毒虫的伤害。




  给孩子挂个香荷包: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各种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芦、菱角、柿子及小逗娘(小布人)等各种造型,内装香草,用彩色线穿成串系在荷包下,统称“香荷包”。端午节把香荷包挂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驱瘴气。也有用彩色绳网袋装一个大蒜和咸鸭蛋,缝在孩子的上肩衣上一可避邪,二可避秽。




  正午晒端午烧大蒜


  正午时晒端午 体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阳下晒一会,据说能把身上的邪气晒跑,病晒好。


  鸭蛋、鹅蛋在阳光下晒 单吃粽子可不行,还得吃“粽子煮鸡蛋”。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熟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的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五月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头的大蒜放在锅膛里烧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独吃一头,不能分吃。以烧食独头蒜(整头不分瓣)为最好,因“独”谐音“毒”。孩子吃了烧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内不长虫。家家必吃苋菜,据说夏天可免腹疼。


  傍晚喝雄黄酒




  做完各项免灾事宜后,全家在一起喝雄黄酒,并把杯底沉淀的雄黄和成糊状,涂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和肛门外。传说昆虫都怕雄黄,孩子抹了雄黄,夏季毒虫就不会向体内钻。喝雄黄酒是端午节活动的高潮。这一天还要用银鱼、韭菜、茭白等在锅里炒黑食之,谓之“炒五毒”;或拿黄豆和雄黄同炒,谓之“雄黄豆”,目的在于灭害防病。

 

  黑白粽子绳,别乱用有讲究


  我国传统习俗中,端午这天要系五色丝的,早在东汉应劭著的《风俗演义》中就有类似的记载,说把五色丝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


  据了解,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不过近年来,销售粽子的商家多把绳子颜色作为区分馅料内容的标志,不过有一种黑白交替的绳子可是不能乱用的。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还有用五色绳包粽子的习俗,不过南京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以前端午节都是自家包粽子,经常可以看到是黑白两色的绳子包扎起来的粽子,意思是这一年中,这户人家里有人去世了。”

 

  南京端午节之赛龙舟


  一声炮响,千桡齐发,百舸争流,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两岸欢声雷动……这是端午龙舟赛的热闹景象,然而很多“老南京”在脑海中却“检索”不到这样的场景。八九十岁的老人对于以前龙舟赛的印象,只停留在“听说有过”的阶段。历史上的南京有龙舟赛吗?南京史志专家翻查资料查询到,明清时代的秦淮河曾有过端午赛龙舟的繁华盛景。不过后来各种因素导致龙舟竞渡消失了。直到南京莫愁湖公园1991年开始龙舟竞渡,南京的龙舟协会应势而生,各种龙舟赛也开始在端午出现,端午龙舟赛也成为了南京的新民俗。 


  莫愁湖龙舟赛已办了20多年,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一到周末,南京莫愁湖的湖面上就热闹不已,端午节当天推向高潮。因为地势条件得天独厚——环形的湖面,容易与岸上摇旗呐喊的“拉拉队”相呼应,所以莫愁湖一直是近二十年来“玩”龙舟赛最热门的地点。除此之外,夫子庙也是全家饭后观看龙舟赛的热门地点。



  追溯划龙舟比赛历史 

 

  近现代南京民间为何没有龙舟赛?有专家认为,是受地理条件限制。原来,南京内秦淮河比较窄,而龙舟赛的赛场一定要大,即使后来夫子庙前利用秦淮河开凿而成的泮池,依然达不到赛事对“宽阔”的要求。作为交通运输要道的外秦淮河虽然够宽,但也是因为太宽,无法与两岸观赛的观众呼应,很难形成赛事热闹的氛围。也有民俗专家认为,一方面近代南京历史上战乱多,自然与百姓生活安定才形成的龙舟赛无缘。另一方面,龙舟赛由众人乘舟打捞屈原尸体演变而来,而江浙一带端午节,纪念主体不明确,是伍子胥还是屈原,至今尚有争议。


  那么追溯到明清时代,南京的龙舟赛是何热闹场景?明清时代南京的“赛龙舟”是何景象?秦淮区区志“民俗宗教方言篇”中有一句记载,即“午后,秦淮河有龙舟竞渡,观者蚁集”。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曾经在其作《明清时期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科举文化》中提到:……旧志说:端午节秦淮赛龙舟,河帮(秦淮船户)、江帮(外江船户入城者)和木排帮(上新河木商),集中在泮池举行……专家表示,从该资料来看,明清时期南京应该是有龙舟赛的。梁老查的资料出自何处?该专家查阅后发现,原来出自民国文史专家夏仁虎的《岁华忆语》,“午餐即尽,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龙船有数种……集于夫子庙前之泮也,以其地河身最广……”

 

  南京端午节之“吃”文化


  这里把南京端午节“吃什么”单独分出来韶一韶。民以食为天嘛,南京端午的“吃”可是有讲究了,除了吃粽子这样的全国风俗之外,有很多饮食习俗与其他地方不一样,那来具体看看吧!


  1、五黄


  南京传统意义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黄”,即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因5月近黄梅,国人崇尚黄,菜肴应有“五黄”,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除了吃“五黄”以外,到了端午那天,必须吃苋菜,吃了苋菜可以夏天不闹肚子、肠胃健康。




  2、五红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五黄”的内容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五红”,即“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实际上,“五红”是民国前后才流行的习俗,而这一习惯是由吃“五黄”演化而来。


  3、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重要的一个组成元素。从南到北,粽子的形状、味道大相径庭,但是吃粽子是端午不变的习俗。老南京吃粽子颇讲究,要吃“粽子煮鸡蛋”。


  南京地区最常见的应该是小脚粽。现在市面上粽子的种类非常丰富,比如枕头粽、三角粽、四角粽、斧头粽、圆筒粽、秤砣粽。但南京地区以小脚粽为主。包粽子的粽叶一般有用竹叶也有芦苇叶,而南京最常用的是芦苇叶。


  4、鸭蛋


  老南京的习俗里,煮粽子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熟鸡蛋“压顶”。据说吃端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


  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


  5、大蒜


  按老南京规矩,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头的大蒜放在锅膛里烧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独吃一头,因“独”谐音“毒”。孩子吃了烧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内不长虫。家家必吃苋菜,据说夏天可免腹疼。


  大蒜可有效抑制和杀死引起肠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病毒,清除肠胃有毒物质,刺激胃肠粘膜,促进食欲,加速消化。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目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


  6、炒五毒


  老南京特别的菜肴:一是以银鱼、虾米、茭白、韭菜、黑干子(或茭儿菜、干子、肉丝、木耳、虾米)合炒的“炒五毒”。以象征将“五毒”吃掉以免灾:一是用蚕豆和雄黄合炒的“雄黄豆”以攻“五毒”。




  农历五月初五,是蛇、蝎子、蜈蚣等毒虫人文出动的时节,而古代的消毒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吃了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黄”中一定要有雄黄酒。



相关推荐:

《端午节由来的几种说法》

《端午与神话历史》

《节俗知识》

感受更多南京魅力可以点我访问

关注更多社区教育信息请访问南京学习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