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旅一卡畅行,享更多“同城待遇”

发布时间:2025-10-13 16:19      点击量:118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为科学编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南京市发改委发起的“我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2026—2030)建言献策”活动于9月底启动,征集时间将截至10月16日。

活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原则,自启动以来收获社会各界热烈响应。“南京都市圈建设”微信公众号收到了来自各界的众多热忱建言,这些建言将与专家深度解读一起为南京都市圈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社会各界积极建言,聚焦三大领域互联互通

此次建言活动中,社会各界围绕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核心需求,提出了诸多贴合民生、着眼长远的优质建议,重点聚焦交通联通、生态共保与文旅融合三大领域。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不少建言者为打造“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提出具体方向,建议进一步完善并运营宁句城际、宁滁城际、宁马城际等线路,提出构建都市圈“公交一卡通”系统,实现跨市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并推出30日定期票、20次计次票等灵活票制,切实降低居民通勤成本,助力“1小时通勤圈”成型。

生态保护领域,建言集中指向跨区域协同治理,建议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守护母亲河,同时建议设立都市圈生态保护基金,为跨区域生态项目建设提供支持。此外,还提出编制都市圈生态系统一张图,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让都市圈“绿水青山”底色更鲜明。

文旅融合方面,建言者建议推出“畅游南京都市圈”一卡通,整合区域内优质文旅资源,通过举办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都市圈体育联赛带动文旅消费,打造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新示范。

专家解读规划框架,锚定五大高质量建设方向

南京都市圈自2000年构想提出、2021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以来,20余年发展成效显著。

为明晰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规划,“南京都市圈建设”微信公众号特邀专家解读未来五年发展整体框架与重要锚点。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甄峰指出,未来五年南京都市圈需聚焦五大高质量建设方向,包括高质量建设创新型都市圈、高质量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生活圈、高质量建设绿色都市圈、高质量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安全保障的韧性都市圈。

其中,高质量建设创新型都市圈,需整合都市圈内创新资源,打造辐射全域的创新走廊,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布局、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和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强化核心引擎功能。以人为本的宜居生活圈建设,需完善轨道交通体系形成高效通勤圈,推进宁镇扬等地区同城化,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便捷度与可及性;挖掘地域文化基因,培育“圈域共同体”意识,创新城乡住房消费场景。高质量建设绿色都市圈,首要任务是构建“生态优先”的城乡空间布局,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的“刚性边界”,明确开发底线。

为都市圈城市支招,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围绕南京都市圈不同节点城市的发展定位与优势,多位专家结合实地调研与规划前瞻,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推动区域协同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

马鞍山作为都市圈重要成员,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成效突出,凭借与南京仅17分钟高铁的时空优势,正加速承接南京的辐射效应。针对马鞍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席广亮指出,未来,马鞍山需强化交通枢纽功能,支持宁马城际建设运营,探索郑蒲港与南京港联动机制,完善快速集疏运通道,构建“水公铁空”多式联运网络;深化产业协同分工,依托先进结构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嵌入南京龙头企业供应链;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在医疗、教育、社保领域探索更深同城化待遇,并创新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合作内生动力。

谈及镇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家建表示,镇江作为南京都市圈东翼重要节点与宁镇扬一体化核心板块,未来需坚持以“产业协同、要素改革、服务共享、生态宜居”为战略导向。在产业协作上,围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推动毗邻地区融合与产业园区合作,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在要素改革上,创新土地要素配置,探索跨区域用地指标统筹,共建宁镇创投基金联盟,支持企业在南京设立“科创飞地”;在公共服务与生态上,扩大“两市一窗”政务服务覆盖面,推进医疗教育一体化与跨域文旅线路开发。

作为都市圈西南翼重要节点与长三角绿色发展阵地,宣城可充分发挥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本底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汪侠建议,宣城与南京、芜湖等城市在绿色生态方面深化跨区域协同,同时织密轨道交通网络,打造“半小时通勤圈”与“一小时通达网”,可联合南京高淳、溧水共建“苏皖边界生态康养旅游合作区”,还可对接南京创新资源,打造与南京产业链互补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南京都市圈的“朋友圈”中,滁州是与南京联动最紧密、同城化步伐最迅捷的城市之一。席广亮副教授针对滁州提出建议,未来可共筑“轨道上的创新共同体”,借宁滁城际建设“科创站点”与“人才走廊”,推动两地高校共建研发机构;共创“跨域治理新范式”,建议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开展更深层次的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试点;共塑“优质生活圈”,推动从“跨省通办”向“服务同质”迈进,让滁州市民享受到更多“同城待遇”。

目前,“我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2026—2030)建言献策”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社会各界的智慧与专家的深度洞见,将为规划编制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