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落幕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7      点击量:81

8月14日下午,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举行决赛,一场汇聚多元主体的“文化对话”精彩上演。秦淮河的水纹、大报恩寺的风铃、南京的城墙门、城墙上的砖……这些元素成为青年创客们的创作素材,用数字化手段赋予文化遗产新的传承形式。

八支决赛队伍依次展示其经过半个月驻地创作完成的数字艺术装置模型。经过中外评审团评审,最终,“丝路余声”队凭借“生铃之园”创意装置作品摘得桂冠。

聚焦“一城·一塔·一河”,创造南京的城市印象

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选取“一城·一塔·一河”作为叙事标识主体与链接点,邀请全球青年创客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

活动现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发表视频致辞。他说:“基于去年的大赛,这种延续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展示了国际合作和青年参与,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成为一个持久的成功范例。”

“愿河”“流光叠影”“门语”“回声之冠”等模型纷纷亮相,在数字创意中实现文化遗产“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经过中外评审团评审,最终,“丝路余声”队凭借“生铃之园”创意装置作品摘得桂冠。网格工作室、光核设计、数字盐水鸭、像素宝塔4支队伍获得最佳全球吸引力奖、最佳美学奖、最佳互动体验奖、最佳遗产叙事奖。

“丝路余声”队由来自中国的尹韶阳、杨兆,来自印度的ZaiKhan以及来自阿塞拜疆的Asaf组成,尹韶阳表示:“我们的设计以消失了很久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上面的风铃为灵感,尝试去唤醒南京沉睡的记忆。”“我们的装置核心正如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风就有记忆。”杨兆补充道。

全球青年集聚,多元主体实现“参与式共创”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南京的特色和优势。“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以南京为起点,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多元叙事主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英博物馆等国际机构的深度参与,为大赛注入全球视野;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及机构的学术支持,构建起跨文化的知识网络;19个国家、近700位青年创意人才主动参与,带来的创意提案成为文化遗产“活化”的新鲜力量。

本届赛事参与主体还从“赛事内部”延伸到“社会公众”,邀请本地市民与全球创客“破圈”对话。路演现场,近百名本地师生及市民游客见证装置模型如何贴合“当代公众需求”。赛事过程中,10个国家的入围创客还实地参访南京。夜探博物馆、“你好塔灯”立秋点灯仪式、“苏超第二现场”观赛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城市社交场景中,深度感知南京历史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让遗产“永不消失”,这场南京叙事引发全球回响

如何让博物馆在拥抱变革时守住文化根脉,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为载体,用创新实践诠释着这一答案。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负责人表示:“600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奇观,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它的文化记忆与价值,从未消失。这也是‘永不消失的遗产’大赛举办的初心——编织记忆,让文化遗产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焕发生机。”

活动现场,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姜波、博物馆顾问与展览专家LizzyMoriarty分别以《海上丝绸之路:跨海的文化交流》《连接世界的博物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用全球化视野与在地性实践的双重视角,为大赛锚定了“遗产活化需兼顾国际对话与本土根脉”的核心方向。

据悉,“生铃之园”创意装置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正式落地亮相,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向全球青年发出邀约,共同见证一场“南京叙事—全球回响”的共振效应,让“共同的遗产”在全球共创中永不消失。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