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长三角消费投诉数据出炉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2      点击量:35

8月4日,记者从江苏省消保委获悉,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联合对2025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四地消保委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14826件,累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269.73万元。

商品类投诉

占比56.33%

综合四地数据,投诉性质排名前五的问题主要是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合同问题、虚假宣传问题和安全问题。其中质量问题投诉总量82988件、占比26.36%;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总量81697件、占比25.95%;合同问题投诉总量67467、占比21.43%;虚假宣传问题投诉总量54496件、占比17.31%;安全问题投诉总量28177件、占比8.95%。

所有投诉中,商品类投诉占比56.33%,共17.75万件;服务类投诉占比43.67%,共13.64万件。

网络购物痛点难除

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商品实际与宣传严重不符、短视频带货乱象、不诚信行为多发、二手平台真假难辨等。例如,有消费者反映收到的商品与销售页面展示的样品存在巨大差距,如服装面料、电子产品功能、食品成分等。

随着AI的广泛应用,部分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网红或制作虚假场景,诱导消费者点击进入直播间;或者引导消费者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易,脱离平台监管。

此外,随着二手平台交易日益火爆,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如何查验商品真伪成为难题。

教育培训投诉居高不下

在教育培训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培训机构师资造假、合同条款单方面限制消费者权利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消费者。一些消费者反映,部分培训机构诱导消费者超过法律规定金额大额充值,或者一次性购买半年、一年乃至两年的课程,后续消费者要求退费却常常“求告无门”。宣传推广“水分”多是行业另一痛点。从类别看,成人培训成投诉新热点。商家打着“速成”“保过”旗号宣传,或者聘请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教学,消费者付费后发现教学质量难达预期。

还有部分培训机构以“低利率”“零首付”为幌子,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贷款,却刻意隐瞒相关风险,消费者一旦办理,后续若要求退款却困难重重,且可能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境。

智能产品频遭吐槽

当前,智能产品质量不佳、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等引发的消费矛盾日益凸显。有消费者投诉,部分智能产品出现电机损坏、充电口失灵、信号不稳定等质量问题,或者宣传的某些特色功能有时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在宣传上,部分商家以“以旧换新”、特殊补贴政策为借口不履行商品“保价责任”,或借机向消费者销售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等。还有商家售后服务被投诉。如部分智能产品商家因维修服务网点覆盖不足、售后服务人员力量缺乏、商品配件等待周期长等原因,维修响应速度较慢;个别商家销售商品后失联或闭店。值得注意的是,“以租代售”暗藏陷阱。部分商家利用“零抵押”“低月租”噱头吸引年轻群体超前消费,实际上消费者支付的租赁费用总额远高于商品实际市场价,且租赁合同多默认一年的固定租赁期,不能提前解约;一旦逾期消费者需支付高昂“买断费”。

情绪消费暗藏风险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买单,以“情感陪聊”、二次元谷子经济等为代表的精神消费成为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追捧的消费新形态。然而,该领域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消费者反映,部分情绪消费产品如盲盒、解压捏捏做工粗糙、有瑕疵,甚至有刺鼻气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服务水平上,在“情感陪伴”“树洞倾听”等服务领域,从业者专业水平差异大,部分提供情感倾诉服务的人员没有专业心理资质,可能存在不当引导,甚至提供软色情内容,引发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产品溢价严重成为消费者吐槽的热点。如盲盒中的隐藏款、限量版,因数量稀少且获取概率低,在二手市场价格往往以数倍高于原价,溢价幅度惊人。此外,情绪消费“陷阱”中不乏诱导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消费,过度投入易造成经济压力。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