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静静流淌的秦淮河畔、登上巍峨耸立的明城墙、走进雕梁画栋的金陵小城……7月22日至23日,前来南京参加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汉学家,先后前往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中华门城堡、南京城墙博物馆、金陵小城等景点,切身感受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倾听金陵大地的历史回响。
汉学家“二刷”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夜晚的秦淮河畔,灯光璀璨,人流如织。7月22日晚,沿着下降通道,汉学家们一路来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负四层入口处。
迎面伫立的是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科第世家”牌坊。作为朱元璋重开科举后钦点的第一位状元,吴伯宗也是14世纪的外交家和翻译家,曾出使安南(今越南)。今天,“科第世家”牌坊已成为游客的“打卡点”,汉学家们也拿起手机,准备开启一场科举文化的“时光之旅”。
“看着眼前的展览,感觉时间停止了,那些曾经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景竟然就摆在眼前,好像回到了中国古代。”很多年前,捷克翻译家李素曾来过南京,这座城市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说,科举制度是了解古代中国的一个独特通道,这次的参观,对她以后的翻译工作很有帮助。
俄罗斯翻译家罗子毅已是“二刷”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罗子毅告诉记者,他现在正着手翻译中国古代小说,比如冯梦龙的“三言”话本小说集,“冯梦龙是明代作家,作品中有一些内容涉及科举。”
在中华门城堡打卡“古今同框”
藏兵洞、马道、瓮城,还有古代马车长期碾轧所致的凹痕……在中华门城墙脚下,展现在汉学家们眼前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中华门城堡,这附近还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
汉学家们惊叹于如此复杂精巧的堡垒。“我知道‘城’是什么意思,‘瓮’又是什么意思呢?”英国翻译家韩斌被介绍中的“瓮城”两个字难住了。“你听说过瓮中捉鳖吗?通过精妙设计,就能缩小范围,顺利制服敌人。”通过解说员的解释,韩斌了解到,“瓮”是古代生活的一种器皿,口小腹大,这与瓮城的功能不谋而合。韩斌听了恍然大悟,不禁笑了起来,直竖大拇指。
巍巍明城墙,已深深嵌入南京城市肌理,成为南京古韵今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沿着昔日的马道,汉学家们爬上城墙,眼前一片开阔。
“太漂亮了!”法国翻译家苏菲赞叹道,这跟鸡鸣寺那里的城墙完全是两种风格。人们在城墙附近跑步、徜徉,各国汉学家们也纷纷拿出手机,让自己与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建筑实现同框。哥伦比亚翻译家罗一人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就曾登上南京明城墙,足足走了一圈,“走在上面,风景太美了。”
沉浸感受金陵小城夜色
仿古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汉学家步入牛首山西边的金陵小城,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古都南京的历史韵味。他们沿着主街漫步,欣赏着传统建筑与现代光影艺术的巧妙融合,不时驻足拍照留念。在这一刻,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古老与现代的脉动。
“这里的建筑太美了,仿佛让我穿越回了古代中国。”来自西班牙的翻译家高伯译感慨道,金陵小城的古风古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之前只能在文字中读到的片段,变成了眼前具体而鲜活的场景,这让他对所翻译的文字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随着夜幕降临,金陵小城亮起了灯光,灯光秀和舞蹈秀随之上演。一个个演员仿似从古老的典籍中走来,让人分不清身处现实还是梦境。
“这些表演太精彩了,特别美,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西班牙翻译家白兰说道,这种交流活动让她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她希望能将这种独特的文化感受传递给更多读者,“有情感有细节,有历史回声,让翻译工作更富温度。”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