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陈彦 摄影报道)3月22日上午,第33届“世界水日”暨第38届“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隆重举行。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得益于科技化手段的运用,目前南京已经实现对长江南京段水位水质流速的秒级监测。
上午10点,玄武湖公园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科普展板区展出河海大学历届优秀科普画大赛作品,以艺术形式展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科学实验区的水电解装置、抽水蓄能发电模型、水拓画创作等互动体验项目人气高涨,市民通过动手实践感受“一滴水的旅程”,领悟节水智慧;宣讲互动区,由水利专家与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宣讲团,通过生动案例讲解冰川保护、地下水循环等知识,现场答疑解惑;南京市科协带来的科普大篷车,展出了基础科学、拓扑展项、智能机器狗等多领域科普展品,犹如一座移动的科普殿堂,让水科学知识在市民心间“开花结果”。
当天的“世界水日”主题聚焦冰川保护。谈及冰川,那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库,全球近2/3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储存。然而,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这不仅威胁极地生态,更会引发海平面上升、淡水供应减少等问题。来自河海大学的科技人员告诉记者,南京虽然水系发达,长江、秦淮河、玄武湖等构成城市水网,但工业化,城市化导致部分支流水质波动。此外,尽管南京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但70%集中在6到9月易发生洪涝,而冬春季节常面临区域性缺水。“目前,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河和地面传感器实现了对长江南京段水位水质流速的秒级监测。例如,2024年汛期利用AI模型提前72小时预测洪水风险,为应急调度赢取宝贵时间。”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在河西地区已试点智慧水务系统。通过雨水管网配备流量自控阀门,暴雨时自动分流蓄水道路积水减少80%。未来3年,该系统将覆盖全市重点区域。此外,以水养城的生态模式也得到践行,比如玄武湖湖体扩容工程,增加蓄水能力150万立方米,雨季吸纳周边雨水,旱季则反哺城市用水。鼓楼区也有200个小区安装节水装置,一年节水相当于5个玄武湖。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