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多姿的南北朝陶俑、神韵流转的南朝砖画、惊世华彩的北朝壁画、典雅秀丽的六朝青瓷……7月24日,“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多功能展厅盛大开幕,这是南京首次举办的以南北朝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的大型展。
南京首次举办的南北朝主题大型展
南北朝,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始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终于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这段时间里,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并峙的状态,南方相继更替的宋、齐、梁、陈,统称为南朝;北方由少数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及之后分裂而立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则统称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一个文化上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一个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文明大发展的时代。据悉,本次展览分为“南北并峙、胡汉融合、中外交流”三个部分,展示了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文化在华夏认同下相互交融,形成隋唐多民族国家开放统一的精神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种交流互通、包容互鉴的特性,中华文明才能不断转化发展、延绵不断。
策展人朱晓雪介绍,本次展览得到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偃师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汇聚302件(套)珍贵文物。
展品涵盖双峰并美的北碑南帖、秀骨清像的佛教造像、极具异域风情的丝路珍品等“融合”之物,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帮助观众去了解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去感知各种冲突下的民族融合、文化认同与传承发展。
展品中有很多表情丰富、制作精美的陶俑,从陶俑的服饰上也可以看出“胡汉融合”的服饰发展脉络。“服饰是礼仪的重要一环。拓跋鲜卑早期服饰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衽箭袖,下身为小口裤子,足皮靴。孝文帝为全面汉化,在服饰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亲自身着衮冕,朝飨万国,以示改革决心。孝文帝推行汉式衣冠之后,褒衣博带的汉式服饰,在北朝社会形成了一股流行风潮。”朱晓雪说。
展览持续到12月份
在展厅中间,一件晶莹剔透的玻璃碗很是吸引目光。这件南朝宋的玻璃碗,是句容市博物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句容春城南朝墓出土。
玻璃碗侈口、束颈、球形腹,肩部饰一圈凸弦纹,腹部磨饰呈六边形的网状花纹。朱晓雪介绍,经与叙利亚、伊朗等地出土的古代玻璃器对比,器物质地、造型、纹饰都很接近,具有典型的萨珊玻璃风格,应为来自萨珊王朝的舶来品。南京、镇江一带出土进口玻璃器中尤以此器最为完整和精美,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品还有北朝晚期的彩绘“狩猎图”壁画,画面上的人物和马匹栩栩如生,非常引人注目,是山西博物院藏的珍品文物。秦汉时期,狩猎即已成为皇室贵族最热衷的娱乐活动。王公贵族“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乐此不疲。北朝统治者虽倡导农耕,却依然不忘游牧民族狩猎的传统。狩猎随从由数千至数以万计,猎场广达数十至百里,时间从数日至几十天。
狩猎时往往先由骑健儿驱使鹰犬,四面合围,驱赶猎物。再由贵族及随行人员射猎、围捕,直到将猎物一网打尽始尽兴而归。长卷式狩猎图位于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东西两壁的第二层,是目前国内发现面积最大的狩猎图。虽然其中不少场景在汉代即形成图式,但画工在沿用既有图式的同时,又挥洒写实之笔,别具时代特色。
朱晓雪认为,这场以“新的融合”为主题的南北朝历史文化展览,是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的一次探索。希望通过展览,更深层次地增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该展将持续到12月份,欢迎广大市民朋友们前往观展。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