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夜游月宫镜、五子登科铭镜、缠枝芙蓉纹镜、星云镜……7月盛夏,“梳影宝鉴——蚌埠市博物馆藏精品铜镜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42号5进临展厅开展,让市民游客领略到古人丰富而精美的铜镜文化。本次展览展期到9月22日。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铜镜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古代,铜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除了实用功能,铜镜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据悉,本次铜镜展主要从赏纹、赏铭、赏典故三个大的方面展开,每个部分又以时间为序,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特色的铜镜。
西汉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和天文有关的壁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有五大行星运行的记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由此可见我国当时是世界天文史上最发达的国家。汉代的铜镜种类非常多,其中星云镜是汉代铜镜中的佼佼者。在展品中就有几件汉代的星云镜,其主题纹饰为数目不等的小乳钉,以曲线相连,形状似天文星象图,故称星云镜。星云镜,它既是对天文星象的抽象描绘,也表达了汉代先民对天文星象的关注和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展品中还有很多的湖州镜。宋代商品经济的兴起与私营手工业的发达,催生出一批有名有姓的商号。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记:“湖州旧鬻镜,行于天下。”考古资料显示,在浙江各地的宋墓中湖州镜几乎成为标配。
湖州镜制作工艺精湛,几乎没有纹饰,仅铸有作坊主姓名或价格等。湖州镜中,除有一小部分为官府设局制作,镜背上题有“湖州照子局”“湖州铸鉴局”字样外,大部分是私营手工业作坊的产品,当时有石家、方家、李家、陆家等,其中又以石家最多。
故事题材类铜镜里的历史和传说
故事题材类铜镜始自汉代,从东汉画像镜开始,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题材的故事镜逐渐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汉代神人画像镜多以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为题材,来祈求羽化升仙、长生不老;唐宋金元时期的铜镜,多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歌颂先人的高尚品质,向世人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明清时期出现的人物多宝镜,以各种吉祥图案、楼宇等建构了一个“仙境”,表达了当时的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景。
吴牛喘月故事镜,取材于《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曰:“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生于江南的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
在唐王夜游月宫镜的图案里,描述了中秋佳节,唐玄宗李隆基正和申天师、鸿都客一同在宫中赏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脚踏青云,漫步月宫。然而月宫寒气四散,难以靠近,只能远远观望。在此之际,忽见十余名仙女唱舞于桂树之下,歌声清丽婉转。唐玄宗深谙音律,暗将曲调牢记心中,回宫以后写下曲谱,取名《霓裳羽衣曲》。
人物多宝镜是明代最具特色的镜类。纹饰中常见的有“八宝”,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又称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但铜镜上用作装饰的图案,往往不局限于这八宝,增加了钱文、祥云、灵芝、卷轴书画、银锭、元宝、犀角、方胜、珊瑚、磬、鹿、梅花等,成为“多宝”或者“杂宝”镜。这些多宝寓意吉祥如意、福禄双全、健康长寿等。
此外,花在铜镜纹饰中频繁出现,主要有缠枝花和折枝花两种。缠枝花是指所绘花朵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弱枝细叶相互缠绕,构成纤细隽永的装饰图案,画面细致,形态逼真。折枝花是指所绘花朵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数量上有四花枝、六花枝或八花枝,层次分明,呈现出极强的均衡感和韵律感。
通讯员 杨书娟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