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8:02,G7393次列车缓缓从南京南站驶出。在端午前夕,南京“非遗”“端午彩粽”开启了一段“长三角”旅程。“紫金号”列车助非遗传承人圆了梦——作为“端午彩粽”非遗传承人、今年已86岁的韩玉如奶奶,在列车上与旅客面对面交流,通过现场讲解、演示互动,让更多外地旅客知晓极具南京地方特色的非遗“绝活”。
非遗文化上高铁 车厢飘来南京“粽香”
在端午节前夕,一趟高铁飘来南京“粽香”。
由中国铁路集团上海铁路局南京客运段、南京晨报联合打造的“非遗文化上高铁”活动,伴随着G7393次高铁从南京南站驶出正式启幕。
据悉,G7393次列车昨日从南京南站始发,途经溧水、湖州、杭州、桐乡、嘉兴南、金山北、上海虹桥等站点。韩玉如奶奶与多位非遗传承人一起,在高铁上与沿途旅客互动交流。
韩玉如奶奶说,“非遗文化上高铁”让传承人有机会能在流动的车厢中,与旅客短暂相遇。不过,即便匆匆一见,往往就能让旅客认识南京本土“非遗”艺术之美。韩玉如说:“我平时在学校、工厂、社区进行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偏爱,‘紫金号’高铁列车车厢中飘来南京‘粽香’,让我觉得很有意义,责任也更重了。”
来自新加坡的旅客李先生带着全家来中国旅游。他说:“高铁带来了交通便利,非遗手工艺品登上高铁这一载体,产生不一样的旅行体验。能让外国人更直接地了解当地文化,通过现场制作体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高铁上体验文化,有着独有的记忆。”来自安徽合肥的大学生王同学表示。
对此,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客运段高铁二车队“紫金号”列车长苏欢告诉记者,请非遗传承人登上高铁进行展示,不仅仅是对江苏非遗文化的传播,从用户反馈来看,亦可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旅途新需要。后期将通过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更广范围了解旅客旅途需要,竭尽所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出行需求。
彩粽长三角之旅圆了她的心愿
非遗上高铁,承载着86岁韩玉如奶奶十年来的梦想——南京“端午彩粽”如此精美,作为非遗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让它走出去、传出去。她告诉记者:“端午彩粽,又称五彩吉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独特手工艺品,也是极具南京地方特色的非遗艺术品,一直以来,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让更多人认识它、爱上它、传播它。”
韩玉如看着挂满车厢、微微摆动的端午彩粽对记者说,自己常年在社区、大中小学校开课,从原先的乏人问津到如今的热门课程,一直希望能让更多朋友认识它,高铁发展迅速有目共睹,彩粽在高铁上呈现,能让来去匆匆的旅客记住它的精美。“有生命力的非遗作品,哪怕就是一眼,也可能产生深深的眷恋。”韩玉如说。
在活动现场,很多旅客围在韩玉如奶奶身边,听着她的讲解,“没想到南京端午彩粽如此精巧,看似简单却要极具细心和耐心。制作的过程是手与心的交互,感觉枯燥的旅途时光,过得特别快。”一位去杭州工作的赵女士告诉记者。
坚持与创新,昔日光学测绘工程师炼成非遗传承人
曾经是国有企业工程师的韩玉如介绍,“凡事离不开坚持与创新。退休前,我从事的是光学测绘工作;退休后,又拿出干工程师的创新热情,重新捡起小学三年级开启的‘制粽’兴趣,人生下半场便从制作彩粽开始了。”
韩玉如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要继承老祖宗的传统手艺,还需要不断创新,并且结合当今审美,很多想法其实是学生给自己的创作灵感。稀松平常的五彩线,如何通过美学在不同强度的日光下显出更美的光泽,她经常琢磨到深夜,但经常早晨醒来又全部推翻,第二天接着干,在千百次尝试后,终于调制出色彩合适的五彩线。“如果没有坚持的劲头,很难实现目标。”韩玉如认为,与时俱进,带来了端午彩粽传承的新空间,彩粽是服饰绝好的搭配物,特别在“国潮”汉服热的当下,戴着彩粽压襟和彩粽耳坠都别具韵味。
韩玉如说,粽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寓意着丰收、团圆和幸福。“粽”谐音“中”,有高“中”上榜之意。因此,作为纯手工编制的工艺品,端午彩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正成为节庆的礼物,承载了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之意。
“‘非遗文化上高铁’给了在深巷的手艺人极好的展示空间。高铁代表着速度,非遗需要慢工出细活。看似‘快’与‘慢’是矛盾的,但在一个流动的空间中,却给了人们对选择生活方式的新思考。此外,非遗文化上高铁,既有手艺人对非遗文化的坚守,也试图通过形式的创新、载体的创新,寻求自我突破的新机遇。”参与活动的大漆漆扇传承人范小薇如是说。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阳阳 万博洋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