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真迹亮相南博

发布时间:2024-05-20 09:18      点击量:572

苏轼传世真迹《潇湘竹石图》《治平帖》亮相南京博物院!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南博酝酿三年的年度重磅大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特展在当晚的“南博奇妙夜”正式对公众开放。苏东坡领衔,从宋代到清末跨越千年,一幅幅名家名作在此汇聚,流淌着的是中国书画的辉煌与传承。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

重磅来袭!

苏轼传世真迹亮相南博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古代艺术部主任、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庞鸥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介绍,展览的名称“无尽藏”正是源于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借此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喻为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无尽的宝藏,“展览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

此次特展最令人瞩目的是苏轼的两件传世真迹。“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棚头两处坟茧,必烦照管……”苏轼书法真迹《治平帖》是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据学者考证,帖中“治平”是苏轼家乡四川眉山的一座庙宇,上款人史院主和徐大师为此院二僧。

“此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先祖坟茔之事。卷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庞鸥表示,根据卷末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题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30余岁,苏轼当时还未陷入“乌台诗案”,尚未步入政治和人生的低谷——黄州之贬,故《治平帖》看起来心气平和、飘逸灵动,正如赵孟頫所称“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犹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

苏轼绘画真迹《潇湘竹石图》则是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画中绘有一片土坡,两块卧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树,渺无涯际,图中卧石瘦竹、远渚烟水、云雾空蒙,让人在窄窄的画幅之内,如阅千里江山。苏轼所画的竹叶两头尖,与其另一幅传世画作《枯木怪石图》中的画法类似。石与竹的画法古朴简单,土坡用散锋飞白法写出,运笔随意自由。画卷最左端有款识“轼为莘老作”。“莘老”即孙觉,苏轼同年进士。

《潇湘竹石图》是苏轼借助潇湘竹石来寄托文人精神,抒发诗人情怀的典范之作。他将立意、内容、题材与笔墨充分发挥并高度融合,把追求活泼泼的生命精神与人生境界体现在对潇湘竹石的描绘之上。

群星璀璨!

30余幅宋元名作将陆续展出

本次特展选取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精品之作150 余件(套)书画作品,其中一级文物80余件,30余幅宋元名作,超豪华的阵容,可谓群星璀璨。除了苏轼的两件真迹,展品中还包括宋代陈容《云龙图》、宋代李唐《濠梁秋水图》、宋代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元代赵孟頫《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等名家名作。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特展共分为三期,并将于6月18日和7月18日进行两次换展,30余幅珍贵的宋元名作也将均衡地分配到整个展期中展出。“宋元作品对于每个博物馆来说,都是他们的心头肉,在借展协议中,宋元作品都是要单独列出来的,一个月内必须归还。所以5月18日展出的宋元作品,到了6月18日都要封存到库房里,有的则要归还给各个博物馆。在每期换展时,除了宋元作品,明清的名家名作也会进行部分更换,每期会有20件左右的新面孔出现,也是诚意满满的换展。”

庞鸥告诉记者,宋元作品非常难得和珍贵,“每件宋元作品展出后,就意味着接下来是相当漫长的休眠期,如果没有恰当的主题,可能就再也不会出现。比如我们南京博物院藏的宋元作品,这次展出后就不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了。”

本次展览票价80元/人。现役军人、老年人(60岁以上)、残疾人凭证40元;1.3米(含)以上、18周岁以下学生40元;1.3米以下或6周岁(含)以下儿童免票(必须至少一名成人购票陪同)。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来源:南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