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舟扬
立夏过后,气温持续走高,但也到了一年中法桐飘絮最严重的时节。“飘絮指数56,中度,过敏患者请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要注意防护,戴口罩或防护镜等。”5月9日17时许,记者打开南京法桐果毛飘絮预报系统,搜索“中山北路”,页面上显示出醒目的橙色提醒。目前南京主城区有75条道路覆盖飘絮预报产品,这套预报系统究竟是依据什么标准做出判断的?昨天,记者走进省气象服务中心和观测点了解“内幕”。
南京主城区共有法桐行道树8万余株,其中4.8万余株处于飘絮树龄,大规格的法桐主要集中在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央路、汉中路、黄埔路等林荫道上。每年4月至6月,法桐球果成熟开裂,果絮随风而散,对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少南京人称其为“毛毛雨”。
2017年起,省气象部门开始对法桐飘絮情况进行预测。市民通过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官网、官博和官微等平台,可以查看附近区域24小时内的逐小时精细化飘絮预报、72小时内的逐3小时趋势预报,以及各路段飘絮等级实时信息。
“飘絮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省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姜荣升介绍,阳光充沛的晴天,空气湿度小,温度高,适宜法桐树果球成熟,温度在20℃以上时,法桐开始飘絮,温度达到25℃以上时,飘絮严重,有风的时间段更有利于飘絮的扩散。这些年来,飘絮预报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去年开始,主要采用图像识别技术、人工观测、法桐飘絮称重3种方式进行观测。“多种观测方式并行可以有效整合观测数据,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提升飘絮预报的准确性提供数据支撑。”姜荣升说。
5月9日15时30分,南京登博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路登云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中山北路的江苏商厦门口,开始收集果毛飘絮。
目前,气象和园林部门选择在玄武区黄埔路、鼓楼区中山北路和秦淮区解放路设3条道路进行法桐飘絮“称重”。每条道路设2个收集点,每个收集点设置3个观测容器,共18个观测容器,每天下午由工作人员定时收集。
路登云告诉记者,今年的飘絮数据监测工作从4月1日就开始了,预计持续到6月中旬。每天他要将放置在路边电箱上的收集盒依次取下拍照,然后将果毛装入做好标记的密封袋中,拿回实验室进行烘干称重。
记者看到,飘絮收集盒是一个长约75厘米、宽约35厘米的黑色塑料盘,底部戳有孔洞方便下雨时漏水。路登云取下的这只收集盒里,已经堆积了不少飘絮。与此同时,飘絮图像采集系统也在以蓄电池加摄像头的形式进行工作,同步采集图像数据,为后续的图像识别工作收集数据。
“选择这几条道路进行飘絮称重,主要考虑这里位于主城区,人口密度和流动量比较大且栽植法桐树比较多。”路登云说,以中山北路为例,它是典型的双排栽种法桐树的道路。
此外,今年我市还在中山北路、黄埔路、解放路新增了3个微气象站。微气象站能够对飘絮路段的微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日雨量等进行采集。
姜荣升介绍,目前气象部门对每条道路的飘絮预报基于已有的指数模型,“气象部门计划在今年观测季结束之后,将采集到的法桐果毛飘絮数据统一整合进行量化分级,届时将对现有的模型进一步升级优化。此外,也计划进一步通过机器学习大规模图像识别技术,订正修正飘絮预报产品,届时可有效减少人工观测投入的成本,并且能够提升各地区预报和监测的准确度。”
根据天气预报,未来几天我市最高气温都将在25℃以上,正是果毛飘絮的“疯狂季”。
姜荣升介绍,天气晴朗时,每天10时到18时为飘絮高发时段,而雨天及夜间吹絮治理会降低次日果毛飘絮的浓度。
记者从市园林部门获悉,近年来,南京不断探索总结法桐飘絮治理新措施,形成“吹絮、控絮、防絮”果絮综合治理模式。去年,我市共完成2356株法桐行道树常态化消险修剪,涉及道路62条,有效减少今年春季的飘絮量。今年南京主城区计划治理200余条道路飘絮问题,涉及法桐4.8万余株。同时,继续采取雾炮车吹絮、洒水车冲絮、扫地车扫絮的“吹冲扫”组合治理模式开展夜间治理。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