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

发布时间:2024-01-18 09:20      点击量:651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实习生 李东镁 

  建设16家高水平医院,“十四五”期间新建不少于30个国家级及30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到“十四五”末,85%的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每个设区市统筹辖区医疗资源至少设立1所三级老年医院……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定了江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明确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昨天,省卫健委联合省发改委、省医保局等多个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读《实施方案》的内容与特色。

  构筑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减少患者跨区域就诊

  近年来,江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7.51岁提高到79.7岁、居全国前列,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满意度全国第一。然而,对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健康需求,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实施方案》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保政策支撑、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和促进医教研产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推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如何建“高峰”?“站在老百姓得实惠的角度,要着力打造医疗服务高地。高水平医院是解决人民群众疑难危重症诊疗、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科学研究、培养优秀人才的主战场主阵地,《实施方案》全面梳理了全省优势学科专科,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卫健委副主任张金宏表示,“按照一院一策原则,将持续推进16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尽快建成为全国领先的医院。按照区域规划,将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医疗中心。‘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通过这些目标任务和举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构筑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减少患者跨区域就诊、减轻患者负担。”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解决百姓就近看病问题

  要解决大医院“高原”上建“高峰”的问题,更要解决老百姓在当地看上病看好病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连续服务。

  “首先,加快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明确通过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配CT等设备、增加适宜医疗服务技术和药品配备、强化中医馆标准化建设等举措,建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促进基层开展更多医疗服务项目,让群众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张金宏表示。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紧密医联体建设不可或缺。“将进一步完善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双下沉’、医保脱卡支付、先诊疗后付费、互联网医疗服务等与分级诊疗相关的政策制度。持续推进16家三级甲等医院结对帮扶省内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20家医院,全面提升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更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通过优化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建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张金宏介绍。

  加大基层就医医保支持,方便患者高效便捷就诊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医保支持密不可分,《实施方案》为我省参保群众也带来了医保利好措施。

  省医保局副局长朱丽菁介绍:“对医保定点申请即时受理、即时评估,实现符合条件的医保定点机构‘应纳尽纳’;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医保支付政策,协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朱丽菁举例,居民医保一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起付线为200—400元,报销比例分别比二级、三级医疗机构高10个、20个百分点,而《实施方案》中明确统一下发50个DRG基础病组、160个DIP基础病种,实行统筹地区内同病同价结算,方便了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多发病、常见病或普通疾病。

  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医保服务,江苏医保公共服务将不断向基层延伸;持续丰富市民就医购药全流程全场景应用,让群众实现“码上”购药、“脱卡”就医;拓展医保身份识别新渠道,推动就医购药从“刷卡结算”到“刷脸结算”。“还将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简化就医流程,完善便民服务功能等。”朱丽菁介绍。

来源:南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