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共记录物种3672个 多个昆虫种类发现打破历史纪录

发布时间:2023-12-29 09:07      点击量:714

生物多样性不仅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2月28日,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京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及其保护情况。综合近几年调查结果,目前南京共记录到物种3672个,多个昆虫种类发现打破历史纪录、更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宁扎根、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多。

摸清生态家底,已记录物种3672个

2021年10月,南京启动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综合近几年调查结果,目前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742种,陆生脊椎动物410种,陆生昆虫699种,水生生物712种,大型真菌179种。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透露,当前调查结果呈现出三方面特征,首先就是多个昆虫种类发现打破历史纪录,南京在全球首次发现昆虫新物种2种(突铗原二翅蜉和钩茎新细裳蜉)、全国新记录昆虫3种(高丽嗡蜣螂、达氏嗡蜣螂和臭蜉金龟)、江苏新记录昆虫3种(假巨歧长角石蛾、蕈步甲和方胸青步甲)。

其次是有更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宁扎根。“特别是我们在玄武湖明城墙基部发现了一株迄今为止世界城市环境中天然更新的最大水杉小树及最大种群;在紫金山南麓落叶阔叶林下,发现迄今为止我国城市森林中已知天然更新的最大南方红豆杉种群。”李文青表示,目前在南京记录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共有9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长江江豚、青头潜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秤锤树、中华虎凤蝶等,其中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的长江江豚,根据调查显示,在南京保护区内约有62头,占干流长江江豚总数量的10.4%,约为长江江苏段总数的一半,且较2017年科考数据增长24%,年均增长率4.4%。

发现南京新物种亚洲长翼蝠,采集到江苏省蛇类新记录东亚腹链蛇属标本,首次在石臼湖溧水段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当前,南京野生动物数量也在持续增多。比如,目前南京共记录鸟类20目66科188属334种,比2016年历史记录多了46种。

守好物种宝库,建设一批“生态岛”试验区

积极推动长江江豚保护跨区域协同立法、划定106块生态空间保护区、积极推动一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落地……在摸清家底的同时,南京还在不断夯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不断深入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李文青介绍,近年来,南京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首创并出台《南京市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职责清单》等,为高水平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助力物种保护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此外,还划定了总面积约1002.27平方公里的106块生态空间保护区,实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全覆盖,并定期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遥感和现场核查,为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稳定创造条件。

目前,南京已明确16个植物多样性观测样地、22个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观测样点、28个陆生昆虫多样性观测样点、22个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样点和26个大型真菌多样性观测样点,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网络,同时已建成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5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包括浦口老山在内的一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也即将落地。

“老山景区不仅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而且拥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条件,但不可否认,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空间的扩大,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风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遇到瓶颈等问题。”浦口区委常委、副区长渠慎坤表示,老山“生态岛”试验区启动建设后,该区将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改善、物种保护小区建设、外来入侵物种管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岛相关制度举措创新等方面开展建设,通过老山“生态岛”建设,初步预计将新增观测物种30种以上,指示生物类群生命力指数提升5%以上,生态系统生存总值提升5%以上,重点物种保护率达到100%,有效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大气和水污染程度,提升区域生态宜居水平,促进全区低碳绿色发展。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聂龙妃

来源:南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