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南京累计监测记录鸟类257种

发布时间:2023-12-11 09:38      点击量:549

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通)近日,记者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截至2020年共监测记录到鸟类146种,经过3年跟踪,截至2023年累计监测记录鸟类257种。仅去年一年,监测到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黄胸鹀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鸿雁、白额雁、小天鹅、鸳鸯、水雉等3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鸟类种类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也从侧面印证了南京湿地保护成效逐年提升,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

近年来,南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致来南京越冬的候鸟种群越来越多,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正在南京徐徐展开。

据了解,在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迎来的首批回归的候鸟中,仅花脸鸭、罗纹鸭、白琵鹭等为代表的“打头阵”的数量初步估计就有20000羽以上。此外,该公园已连续四年开展鸟类监测,东方白鹳、普通鸬鹚、白琵鹭、花脸鸭、罗纹鸭、斑背潜鸭等6种水禽在湿地公园范围内已形成稳定的越冬种群,数量均超过全球区域种群数量的1%。不仅如此,新济洲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惊喜地发现了一抹“新身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白额雁。这代表着岛上的鸟类品种从221种增加到222种。

同样,在位于南京六合的龙袍长江湿地公园内,东方白鹳、红嘴鸥、鸬鹚、白琵鹭等成群候鸟这在这里越冬。而在石臼湖,无数天鹅集聚,最多时,约有上万只小天鹅在此处越冬。伴随着湖边地区的生态持续向好,石臼湖为南迁的候鸟提供了驻足栖息地,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景观鸟。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目前,南京共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9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8处。近年来,南京以长江干流和主要入江支流生态治理为重点,通过退渔(围)还湖、植被修复及湿地公园、小微湿地建设等,持续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仅去年一年,全市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284.9公顷,修复湿地1703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0.7%,位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南京从先后出台《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南京市湿地保护规划》《南京市湿地修复技术导则》等,推动全市湿地保护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到2022年9月成立南京市湿地保护委员会,组织、协调、决定全市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再到大力度推进“绿色南京”战略,组织实施省林业发展专项资金、绿色南京专项资金湿地项目……在南京,围绕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四梁八柱”被逐步构建。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借助科技的力量,在最大限度降低打扰鸟类的同时,尽可能地构建出越来越完备的生态监测体系。例如,在新济洲湿地公园,共设置了74个监控监测点位,其中26个为高清摄像头,不仅能够24小时监测空气、湿度、水质等,同时也能够对野生动物进行抓拍并实时回传至云平台,实现随时随地掌握公园内部野生动植物情况。在龙袍长江湿地公园,2023年新增3处生态监测监控站点,从2020年开始建立首套湿地保护生态监测智慧系统,如今这里共建成生态监测监控站点18处,通过360度无死角巡视、人防网格化管理,形成水陆空联合巡护机制。据了解,截至2022年年底,南京已构建起以湿地公园为主、重要湿地和其他湿地保护形式为辅的湿地监测系统架构,完成了7个湿地主体、118个实时湿地监测站点建设,大幅提升了湿地保护的质量和范围。

来源:南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