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本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主题新书昨首发

发布时间:2023-12-07 09:52      点击量:542

       本报讯(记者 江瑜) “时间永不停息,历史不会远去;老人或会凋零,记忆长存世间。”这是《时间证人》前言的最后一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12月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各界在纪念馆报告厅举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2023年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新书发布会”,收录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肖像和证言的《时间证人》等十余本新书首发。记者了解到,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38人,平均年龄超过93岁。

  《时间证人》是4本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史主题社会教育类出版物中的一本。2016年,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邀请,南京籍摄影艺术家速加开始了长达5年的拍摄,用镜头捕捉记录86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珍贵影像,并写下摄影手记。《时间证人》收录了马鸿祥、马秀英、王恒、濮业良、马继武等80位幸存者的肖像、证言,以及速加的摄影手记。

  翻开该书,第一位收录的是幸存者马鸿祥,黑白肖像中的老人凝视前方,眼中有泪光。这一页的摄影手记写道:“2020年7月的最后一天,马鸿祥在南京的一家老年公寓里提前庆祝了自己的100岁生日……那天,老人脸上一直挂着笑:‘我现在生活很好,我今天特别开心。’19天后,老人与世长辞。”

  《时间证人》书名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字,著名艺术家速泰熙做全书设计,每一次翻阅,都仿佛在与这些幸存者对话。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拉贝日记》(青少版)正式发布。该书以1997年《拉贝日记》单行本为基础,在内容上,对暴行的篇幅作了压缩,增添了拉贝手绘图、大幅历史图片、译者导读及延伸注释等,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全译本)同步出版。《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是约翰·拉贝于1937年9月21日—1938年2月26日在南京期间所记的日记和收集的资料,共6卷8册,为中央档案馆馆藏《拉贝日记》德文影印版的中文译本。与1997年出版的《拉贝日记》中文版相比,《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全译本)新增了拉贝收集的世界各国关于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新闻报道、拉贝回国后向德国政府呈送的关于南京沦陷的报告等日记内容,修订了原译本中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并增加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我想用这本书,告诉在南京大屠杀中离我们而去的永远的‘孩子’们,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新书发布会上,《宁生 宁生》的作者杨筱艳用低柔的声音介绍了这本书。杨筱艳是长江路小学英语教师、《乔家的儿女》的编剧,书中写了两个分别生活在1937年和2017年都叫“宁生”的孩子。写这本书的灵感来自她2017年12月13日当天在纪念馆微博上看到的一张海报,海报上有两个孩子,一个在1937年,一个在2017年,隔时空相望。

  此次发布的新书还包括强化南京大屠杀史实国际传播的《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中文刊3期,英文刊、日文刊、法文刊各1期,《南京大屠杀史》(阿尔巴尼亚文版)和《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在中国的暴行》等。此外,两本南京大屠杀史、东京审判等基础研究类书籍出版发行,其中,新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是东京审判史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揭示南京大屠杀的法律定论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根据判决书英文原件,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外文学会原会长叶兴国翻译,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之女梅小侃审校。

来源:南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