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撞响和平大钟

发布时间:2023-09-19 09:29      点击量:577

2023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全国抗战类纪念馆同步举行铭记“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活动。此外,“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也在当天开幕,百余幅版画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铭刻”历史,珍爱和平。

升国旗、唱国歌,和平钟声警醒世人铭记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城的灾难”雕塑上方悬挂着“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的横幅。尽管阳光炽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青少年代表、部队官兵代表以及纪念馆馆员代表依然整齐地站在公祭广场,静候仪式开始。上午9时18分,“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始。伴随着国旗缓缓升起,全体人员面向国旗肃立致敬,脱帽行注目礼,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7年,我父亲余昌祥11岁。他的生父余必福,被日军抓去当挑夫,后在中华门外小市口惨遭杀害。父亲的养父当时身中日军两枪七刀,侥幸逃生。”作为发言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的女儿余惠如哽咽着告诉众人,“我父亲的遗愿是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作为他的子女,我更有责任和义务,铭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传承历史记忆,为维护和平安宁,尽自己一份力。”

9时25分,“撞响和平大钟”仪式开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青少年代表、教师代表、部队官兵代表、纪念馆紫金草志愿者代表等共6人共同撞响3下和平大钟。蓝天白云下,国旗飘扬,钟声回荡,大家在钟声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他们用“铭刻”的方式,创新历史记忆传播形式

当天上午,由中国美术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金陵美术馆共同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支持的“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在纪念馆3号展厅开幕。此次版画展精选百余幅作品,通过“铁蹄之下”“南京浩劫”“抗争到底”“万众一心”“记忆传承”五个单元,向观众集中呈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桦、王琦、古元、彦涵、力群等第一代新兴版画艺术家和当代版画创作者的杰作。

展览当中,一件大尺寸的版画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就是由89岁高龄的南京版画家程勉创作的《血——公元1937.12.13》。版画高1.2米、长2.4米,描绘了中国同胞集体遭到日军屠杀的场景。程勉形容:“它像宽银幕一样的巨大画面,拉开了悲剧的序幕,把人们引向血雨腥风的1937年。”据了解,这幅作品在完成构思和绘制草图后,光是上板刻,就花费了一年之久。

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因为程勉同时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我的家庭、我的父亲,就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谈及创作南京大屠杀主题版画的心路历程,程勉说道,“创作源起于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在我们国内激起巨大的抗议声。我查阅资料,耳目所及遍地是血,驱使我以刀为笔。从1984年到1986年整整三年时间里,沉浸在夜以继日的创作中,常常不眠不休,仿佛决战在一个无形的疆场上。然后从上百张草图中,遴选出二十多张,再请老师和同学一张张定评,最后确定14张,用一个个高度凝练、概括的悲剧人物形象,向世人发出‘天问’。1985年,《美术》杂志发表了这组作品。”

“我们既有中国第一批最杰出的木刻家创作的杰出作品,同时也有当代人对那一段黑暗历史揭露的作品。”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告诉记者,“展览的闪光点就在于,薪火相传,通过木刻艺术传承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除了像程勉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展览中也不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由青年版画创作者陈茂山创作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通过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刻画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内景及各同盟国法官与检察官形象。“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版画家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他们通过版画创作表现历史事件,传承历史记忆。这样的精神更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应当肩负起传承历史的责任。”陈茂山说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让历史记忆盘桓于公共领域,而不至于退场、被忘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此次展览真正将经典的、满载中国精神力量与家国情怀的美术作品推向更多公众,让这些在人类精神史上、在中国美术历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作品,真正走到老百姓身边,引领大家抚摸历史、感悟心灵。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畅

来源:南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