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全力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狠抓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总体呈现改善趋势,2020、2021、2022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分别达46.3%、87.4%、88.9%,提前完成“十四五”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65%的工作目标,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9+2” 做好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排头兵”
2022年,江苏出台《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加快解决存在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此,江苏在近岸海域建立“9+2”攻坚体系,实施九大攻坚行动与两项建设任务——包括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入海河流水质改善行动、沿海城市污染治理行动、沿海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行动、海水养殖环境整治行动、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行动、岸滩环境整治行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流域海域统筹治理行动,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监管能力建设与美丽海湾建设。
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区抓落实。“扎实推进陆海统筹,强化源头治理,每月调度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总氮浓度,逐一分析原因,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并将总氮指标纳入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达标负责人责任体系,整合各方力量,压实工作责任,构建长效工作沟通机制,扎实推进入海河流总氮污染的治理与管控。”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常新风介绍。
不仅如此,江苏还印发《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物削减和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近岸海域总氮、总磷、COD量化削减工作。与此同时,苏浙沪三省市签订《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协同推进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历经一年,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如何?2022年,江苏近岸海域95个国控水质监测点位中,达到或好于《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的海水面积比例为88.9%,三类面积比例为6.6%,四类面积比例为2.8%、劣四类面积比例为1.7%。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超过国家考核目标25.5个百分点。全省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国考入海河流断面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93.9%,较2021年提高6.0个百分点。
高标准 抓好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牛鼻子”
江苏是全国唯一坐拥江河湖海的省份,“环境美”一直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内涵。强化源头治理,江苏主动作为,牢牢抓住入海排污口这个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牛鼻子”,高标准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沿海三市投入无人机22架,总计飞行航测面积2500平方公里,获取相片14.9万张,投入排查人力40组,行驶总路程16万公里,现场拍摄照片4万余张……这些数字见证了2019年,江苏主动作为,按照生态环境部在渤海地区开展的入海排污口三级排查试点模式,逐一现场踏勘,保证了入海排污口的排查质量和应查尽查。一系列技术规范先后出台,全省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圆满完成,江苏成为环渤海省外最早完成入海排污口全面排查的省份。
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江苏扎实开展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并建立了入海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2021年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的监测溯源工作,在排查、监测、溯源的基础上,按“一口一策”工作原则,实施入海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截至目前已完成80%的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计划2024年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
天蓝海阔,澎湃逐浪。“坚持治污攻坚走在前、制度建设走在前、基础研究走在前,在以高品质海洋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上树立江苏样板。”新征程上,江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强陆海统筹、综合施治,以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深入打好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确保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
通讯员 苏小环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通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