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今年,南京将新改建体育公园5个、健身步道100公里、百姓健身房15个、灯光球场40片,到2025年,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4%、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2平方米的目标。
定目标:
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50%
记者看到,《实施意见》确立了9大类重点任务,并细化提出22条具体举措,在总体目标上,明确到2025年,具有南京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4%,形成2个以上富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体育+”融合战略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此外,到2035年,与“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等核心指标上均高于省确立的指标,体现了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南京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华林说。
优布局:
打造10分钟社区健身圈,推进百姓健身房建设
推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解决优化的就是“去哪里健身”的关键问题。围绕全民健身资源布局,此次《实施意见》强调要打造10分钟社区健身圈,并结合南京灯光球场和百姓健身房建设需求,将探索研究百姓健身房建设与运营的成熟模式作为“十四五”期间一项重要任务。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处长苏玲介绍,为打通全民健身设施“最后一公里”,《实施意见》对居住小区内增设高品质的健身设施和健身空间也提出了一定要求,明确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要精心布局,打造高品质健身空间;明确新建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确保居住小区内有便捷可达的健身设施。根据规划,到2025年,南京将建成室外灯光球场200个、“百姓健身房”50个,“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增健身步道450千米,为市民打造便利可及的健身生活圈。
为进一步提升市民体验和设施服务水平,《实施意见》还强调要提升全民健身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出到2025年,新增智慧健身设施40处,数字化升级公共体育场馆5个,鼓励有条件的区建设区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提服务:
打造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大众对健身指导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此,《实施意见》在增强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能力上也作了详细部署。其中,在打造健身指导服务网络上,《实施意见》提出将健全市、区、街(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到2025年,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8%,同时推动专业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鼓励各类学校设立教练员专(兼)职岗位;在分级分类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上,要求为每个社区配备1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25年,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5.3人。
此外,南京还将多举措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普及推广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服务群众,你点我送”社区体育配送服务,扩大“微社区”运动俱乐部服务试点范围,并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到2025年,实现街(镇)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市级体育社团3A级占比达到70%。同时,将丰富推广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支持各区开展“一区一品”“一区多品”特色健身活动,振兴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运动,组织开展业余联赛。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聂龙妃
来源:南京晨报